家具

伊西莫山风格

那么,古典拉丁文是如何变得如此不连贯的呢?根据麦克林托克的说法,15 世纪的一位排字工人很可能将西塞罗的《De Finibus》中的部分内容篡改,以便提供占位文本,为一本字体样本书模拟各种字体。虽然麦克林托克说他记得自己曾在一本旧金属字体样本书中看到过lorem ipsum的段落,但很难找到在 20 世纪 60 年代 Letraset 将其作为虚拟文本流行起来之前使用的lorem ipsum 的例子。到目前为止,他还没有找到他曾经看到过这段文字的地方,但西塞罗在 15 世纪的流行支持了填充文字已经使用了几个世纪的理论。

不要费心在谷歌翻译中输入 "lorem ipsum"。如果你已经尝试过,你可能会得到从 "NATO "到 "China "的任何结果,这取决于你如何大写字母。这种怪异的翻译方式成为阴谋论的素材,但谷歌后来将 "lorem ipsum "翻译更新为 "lorem ipsum",很无聊。一位勇敢的人尝试翻译了这个几乎算不上拉丁语的词。

据《卫报》报道,Jaspreet Singh Boparai 接受挑战的目的是使文本 "在英语中与在拉丁语中一样不连贯--并以同样的方式使其不连贯"。结果,"拉丁语中的希腊语'eu'变成了法语'bien'[......]而'lorem ipsum'中的'-ing'结尾似乎最好用英语中的'-iendum'来表达"。

在工作中找到你的关注点

作为另一种理论(因为拉丁语学者经常做这种事),有人找到了 1914 年拉丁语版的《De Finibus》,对麦克林托克15 世纪的说法提出了质疑,并认为lorem ipsum的出现是在 20 世纪。1914 年的 Loeb Classical Library 版本在第 34 页的拉丁语短语 "dolorem ipsum"(本身就是悲伤)中没有位置了。因此,被截断的短语留下了一页悬空的 "do-",而另一页则以现在无处不在的 "lorem ipsum "开头。

不管是中世纪的排字工人选择篡改一个著名的(但非《圣经》的--那将是亵渎)文本,还是 1914 年的勒布版中的一个怪癖激发了图形设计师的灵感,西塞罗以这样一种奇特的方式驶入 21 世纪都是无可否认的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